【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分享1】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资金流水核验服务
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资金流水核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
针对银行难以进行资金跨机构跟踪排查的风险短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四方合作,将对公客户的历史交易数据(包括客户账号、入账日期、交易币种、交易金额、借贷标志等)进行可信共享,在获得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搭建金融行业隐私计算平台,融合多方数据构建对公客户他行资金流水核验服务,识别、监测对公客户在他行开展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提升银行对公客户的信贷风控水平。在2024年,“金融行业隐私计算平台”入选金融街论坛年会十大成果。
在技术应用方面,项目综合运用隐匿查询、全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搭建银行间数据共享平台,将对公客户提供的合作银行资金流水信息与行内对公客户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实现在有效保障客户隐私前提下的跨行交易流水真实性核验。在创新性方面,打造银行业务协同新模式,促进银行间数据安全互通共享,相较传统的数据汇集共享模式,隐私计算技术的使用使得各银行可在保护客户隐私和自身商业秘密的同时,实现双方数据的融合应用。在风险防控方面,应用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提供方“原始信息零出库”、数据需求方“隐私零泄露”,充分保障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
目前,跨行资金流水验真服务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等8个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中进行测试验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天津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已成功上线。同时,在此基础上,正联合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6家商业银行在贷后资金监控、反欺诈、小微企业画型等场景探索更多应用。该项目以跨行资金流水验真为“小切口”,实现了银行间数据融合应用,为构建监管引导与行业自治相结合的数据共享和风险防控纵横联动机制,落实数字金融大文章、服务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