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一)——绿色金融

发布时间:2025-01-20 来源:陶丽雯

今年,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其中,绿色金融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做好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以下简称风控中心)致力于发挥国家级专业化基础设施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人民银行指导下,面向全国开展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运行支撑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金融重点领域,支持实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主题工具,深入发掘金融科技应用潜能,着力服务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支持国家战略,赋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有益探索


风控中心基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监管框架与运行机制,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快速打磨既符合监管要求又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服务,利用中国版“监管沙盒”助推加快实现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在发展绿色金融、践行新发展理念上的价值,创新监管工具开展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专项测试,从技术运用、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角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科技公司探索金融科技在解决绿色金融领域痛点难点问题的有效做法,不断拓展工具应用深度,激发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截至目前,银行、保险公司、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积极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效,创新监管工具累计推出265项兼顾创新与安全的创新应用,其中绿色金融相关项目占比达10%。

在绿色出行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充电、居民低碳出行等场景,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利用车联网技术跟踪记录货车行车轨迹、耗油耗气等情况,融合应用工商、税务、金融等多领域数据以及个人出行行为数据,有效核算、统计碳减排情况,为企业提供更精准、便捷的绿色融资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促进社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绿色能源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光学字符识别(OCR)、图像识别等技术和工商、税务等外部数据,构建新能源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预期收益价值模型、信贷风控管理模型等,在对企业预期收益权进行质押登记的基础上,推出面向光伏、水力、风力发电领域中小企业的绿色信贷服务,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绿色科创领域,针对绿色领域内科技企业特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OCR等技术智能评估企业科技能力与市场效益,构建智能授信额度模型与智能风控模型,为客户信用评分、额度授予、放贷审批、贷后风控管理等环节提供支撑,为科创企业的绿色项目提供信贷融资服务,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林业碳汇领域,综合运用大数据、5G通信、物联网、图像识别等技术,采集企业林木种类、面积、直径等林木生产信息,构建企业碳汇权益价值估算、融资授信与风控管理模型,辅助银行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流程进行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实现绿色金融资金的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提高林业碳汇企业绿色金融服务可得性,助力促进碳吸收、水土保持及山体复绿。


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新时期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发布了白皮书、运行报告,配套出台了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风险监控、安全通用等标准规范,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深圳、河北雄安新区、杭州、苏州等9地探索验证走向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和深入应用,建立安全管理、创新服务、信息披露、权益保护等运行机制,实现与香港、澳门金融科技监管机制的联网对接,不断强化对金融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审慎管理,在提升金融监管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不断增长,风控中心将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持续以主题工具方式针对性探索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做法,不断为创新监管工具实施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支持,支撑金融管理部门更好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工作,助力金融机构更好防范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积极稳妥推动新时期绿色金融大文章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