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二)——普惠金融

发布时间:2025-02-18 来源:陶丽雯

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以下简称风控中心)作为国家级专业化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基础设施,支撑中国人民银行运行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小微普惠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金融科技审慎管理保障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自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设计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发展空间,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俗称中国版“监管沙盒”,以下简称创新监管工具),营造了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此机制下,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与普惠领域更适配、风险更可控、业务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一是提升创新安全水平。创新监管工具以现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基础规范性文件等为准绳,从业务合规、技术安全、风险可控等方面明确守正创新红线,为测试机构在风险机理尚不明确情况下提供了安全测试环境,在缩小版真实市场环境中更好把握创新本质与风险实质,助力金融机构有序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服务特色化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二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监管工具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强化产用对接、政企协同、供需撮合,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专业化的监管支撑服务,有效支持市场主体享有平等参与创新的机会。这让初创公司、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在有限资源下探索打造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提高金融服务普及率。


三是增强金融服务包容性。创新监管工具在“行业监管+协会自律+机构自治”多元共治模式基础上,引入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柔性监管方式,让人民群众也可参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监督,让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优质产品服务,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透明度,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创新价值能够被广大社会群体共同享有。


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推动金融服务惠民利企


在创新监管工具风险可控的试错容错空间中,金融机构、科技公司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自由职业者等普惠金融客群,联合探索可负担的信贷、融资等综合性服务,不断扩展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下沉服务深度、降低服务成本、创新服务模式。截至目前,通过创新监管工具推出的近300个创新项目中,普惠金融类占比达40%。同时,在重庆、四川、安徽、陕西、海南等5地以主题工具方式,针对性深入探索数字技术推动金融服务普惠发展的有效做法。


在服务小微客户方面,运用数字技术优势,打造“批量化获客、精细化授信、智能化审批、综合化服务”特色模式,优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功能及业务流程,提供在线测额、快速申贷、线上放款等便捷服务,不断提升小额信贷“穿透落地”功效,不断提升融资服务便利性、精准度,有效纾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运用金融科技加快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流动服务车、远程银行、智能移动设备等延伸涉农金融服务触角,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缓解农村地区“信用白户”难题,结合农资、农机装备、农作物资金需求周期性特点打造差异化融资方案,塑造农村金融发展新优势,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聚焦特殊人群生产生活中高频金融场景的需求痛点,因人而异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化、无障碍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性优化界面交互、语音辅助等功能,建立“容错型”产品交互机制,完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通过宣传教育、体验学习、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手段提升金融用户数字素养,让广大人民群众想用、敢用、会用数字金融服务。


《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下一步,风控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落实人民银行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持续以主题工具等方式挖掘金融科技在赋能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可行路径,努力为增进民生福祉做出更大贡献。